编制招聘 立即领取备考真题资料(pdf可打印),及时获取招考信息。
发布时间:2021-12-28 14:33   责任编辑:yishashi
报名开始:2021-12-28       报名截止:2022-01-08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因科研工作及团队发展需要,现面向国内外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一、研究中心简介(中心网址:http://bpg.szu.edu.cn)
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光子研究中心主要围绕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所需的光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已建成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国家杰青1名,优青2名,美籍特聘教授1名,专业背景来自光学工程、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2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1项,重点项目3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杰青和优青项目各1项,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余项,青年基金项目30余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1项等,发表SCI论文400多篇,授权专利50余项,实现转让10余项。
二、研究方向及合作导师
1. 超分辨成像
致力于超分辨成像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关联和应用研究,发展了基于点扩散函数工程的多焦点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和系统,发展了基于DNA标记的厚样品三维、多色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显微成像方法,发展了稀疏贝叶斯学习、频率域压缩感知等多种用于超分辨图像重构的算法,开展了随机光学重构超分辨显微及单分子定位技术与荧光寿命显微成像的关联研究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重点、面上项目等。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超分辨显微、荧光寿命显微、纳米尺度单分子示踪、光片显微、自适应光学、超分辨图像重构、计算光学成像、定量相衬成像等技术的相关方法、系统、算法、生物学应用和关联技术等。
合作导师:屈军乐(jlqu@szu.edu.cn)
于斌(yubin@szu.edu.cn)
2. 多模态光学成像
致力于多模态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开发、系统的搭建以及生物医学应用。包括肿瘤微环境调控机理研究、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后与亚细胞结构相互作用时纳米颗粒及细胞各自发生的变化,追踪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此对纳米材料潜在毒性以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评估等。开发了集FLIM、SHG、TPEF、CARS和SRS于一体的成像技术,可实现对生物体不同层次、尺度、维度的光学图像表征,以获取更多生物过程信息。在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荧光寿命显微成像、非线性光学显微成像、肿瘤微环境光调控、纳米材料研制以及纳米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光遗传等。
合作导师:屈军乐(jlqu@szu.edu.cn)
刘丽炜,国家优青(liulw@szu.edu.cn)
3. 纳米光子技术
致力于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并重点探索其在生物医学及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其中在探针制备方面合成了包括上转换纳米颗粒、钙钛矿量子点、新型二维材料在内的多种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上开展了高灵敏多通量生物传感,高分辨大穿透深度生物成像,以及多模态成像引导下的疾病精准诊疗等工作。在新能源应用上主要探索将新型纳米材料运用于太阳能、光电探测器等领域,并基于光学显微成像研究其物理机制。围绕以上研究方向近三年研究室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Energy、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Small等学术期刊发表中科院一区文章近60篇。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等。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纳米材料制备、钙钛矿太阳能、光电探测器、细胞生物学、光学成像、小动物肿瘤治疗等(学科大方向相关即可,重点考察学术潜力)。
合作导师:宋军,鹏城学者(songjun@szu.edu.cn)
4. 多光子成像
致力于多光子成像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发了1700nm波段及2200nm波段多光子深层成像技术,建造了基于超快光纤光学的1700nm波段、2200nm波段高能飞秒脉冲光源以及多色飞秒脉冲光源,开发了荧光标记物多光子性质表征技术,开展了包括活体动物、动物组织切片、人体组织切片、细胞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生物样品的多光子成像,获得了目前多光子成像的最大深度。在Nature Photonics、Nano Letters、ACS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等。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光学成像、神经科学、荧光标记或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等。
合作导师:王科,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人才(kewangfs@szu.edu.cn)
5. 光学诊断仪器
致力于光学诊断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制,发展了双光子荧光/二次谐波扫描结构光三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和系统,发展了光谱-相位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与显微方法和仪器,发展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内窥技术和仪器,发展了可视化光动力治疗内窥技术与仪器。在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深圳大学交叉学科创新团队项目1项等。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超分辨显微、激光共聚焦、SPR传感、光镊、光学仪器、微流控、分析化学、纳米材料和分子生物学等。
合作导师:邵永红(shaoyh@szu.edu.cn)
6. 光学探针与成像
致力于新型光学探针及生物光学成像研究,包括STED、STORM超分辨成像、荧光寿命成像,可见光-近红外(I、II区)光学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无衍射光成像等,同时致力于光学探针激发态的调控及其光物理性能强化、相干自适应光学像差校正及超分辨成像的图像重构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了低功率超分辨成像系统,超长无衍射光的共焦和荧光寿命成像系统,发展了基于STED的光子数分离、数字增强和频域调制的STED图像处理方法,增广拉格朗日方法、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超分辨图像重构算法,开展了基于新探针的生物光学成像,从亚细胞器到细胞、组织及活体多维度结构与功能的光学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在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面上项目2项,深圳市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等。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光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图像重构与分析等专业方向。
合作导师:屈军乐(jlqu@szu.edu.cn)
杨志刚(zhgyang@szu.edu.cn)
7. 纳米光子诊疗
治疗诊断学是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总称,而光学诊疗则是基于光学方法的诊断(例如光学成像)和光诱导治疗的结合。纳米光子诊疗研究室的研究方向是先进光学成像(例如在短波和短波红外的高光谱和时间分辨光学成像)的生物医学应用及光诱导治疗,研究重点是用于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检测、成像和治疗的光学诊疗纳米材料和生物光子技术的设计和开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1项,并与美国和欧洲(俄罗斯、波兰、德国和乌克兰)的研究小组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国际合作。
拟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开发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和其它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光学/多模态成像引导的多功能纳米系统;在包括从可见到近红外、短波红外范围内各种先进的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谱、成像和显微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其它的生物光子学方法、算法和技术。
合作导师:屈军乐(jlqu@szu.edu.cn)
Tymish Y. Ohulchanskyy(tyo@szu.edu.cn)
三、应聘条件(要求):
(一)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能胜任科研岗位的工作要求。
(二)身体健康,勤奋敬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三)具有与上述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研究经历,对上述研究方向感兴趣。光学或编程基础扎实,或从事过生物光子学、生物医学成像者优先考虑。
(四)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者优先考虑。
四、聘期待遇:
1.省市对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18万元的生活补助,总额不超过36万元。
2.学校提供15万左右的综合年薪。
3.符合条件的博士后可申请评定专业技术资格。
4.符合学校政策的优秀博士后可申请教师岗位。
5.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资助。
6.博士后进站,可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市。
7.深圳市对出站博士后给予30万元资助,用于科研投入或创业前期费用。
8.若博士后资助政策有所调整,以最新的文件规定为准,更多政策详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http://www.szhrss.gov.cn/ztfw/gccrc/。
9.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部分方向支持出国深造交流(具体情况联系各方向了解)。
五、岗位职责:
1.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
2.协助合作导师完成科研项目,并协助指导研究生
六、应聘方式:
(一)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及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电子文档发给联系人。
(二)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供专家组审核:
1. 个人简历;
2. 学位证明复印件;
3. 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 博士生导师推荐信。
(三)应聘期间如有需要,可联系参观实验室或进一步了解课题组科研情况。